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兒童自閉癥是什么現象,兒童自閉癥(又稱孤獨癥譜系障礙,ASD)是一種神經發育性障礙,主要表現為社交互動、溝通能力和行為模式的顯著異常。其核心現象通常在兒童早期(1-3歲)逐漸顯現,且癥狀會伴隨成長持續存在,但通過早期干預可顯著改善生活質量。以下是兒童自閉癥的典型現象及具體表現:
一、社交互動障礙
非語言交流缺失
眼神接觸回避:很少與他人對視,即使被呼喚名字也可能無反應。
表情單一:面部表情缺乏變化,難以通過微笑、皺眉等表達情緒。
肢體語言不足:不會用點頭、搖頭表示同意或拒絕,也較少模仿他人的動作(如拍手、揮手)。
共同注意缺陷
缺乏“指向”行為:對感興趣的事物不會用手指引導他人注意(如指向玩具或天空中的飛機)。
難以分享體驗:看到喜歡的物品或發生有趣的事情時,不會主動與他人分享喜悅(如看向父母、微笑或說話)。
人際關系建立困難
偏好獨處:對同齡兒童的游戲缺乏興趣,常獨自玩耍或重復自言自語。
難以理解他人情緒:無法感知他人的悲傷、憤怒等情緒,甚至可能對疼痛或危險信號反應遲鈍。
二、溝通與語言發展異常
語言發育遲緩
說話晚:部分兒童2-3歲仍無有意義詞匯,或僅能重復他人話語(鸚鵡學舌)。
語言功能倒退:原本已掌握的語言技能突然消失(如突然停止說話或退化到僅說單字)。
溝通方式刻板
自言自語:反復說無意義的詞語或廣告詞,而非與他人對話。
話題局限:僅圍繞自己感興趣的特定主題(如火車時刻表、數字)展開對話,且難以轉換話題。
非語言溝通障礙
手勢使用少:不會用點頭、搖頭或手勢表達需求,而是通過拉扯他人或哭鬧引起注意。
語調異常:說話可能像機器人一樣單調,或語速過快/過慢,缺乏情感起伏。
三、重復刻板行為與興趣狹窄
行為模式固化
重復動作:反復拍手、搖晃身體、旋轉物品(如車輪)或排列玩具。
儀式化行為:堅持固定路線(如必須走同一條路回家)、固定飲食(如只吃特定品牌食物)或固定日常流程(如睡前必須完成特定步驟)。
興趣局限
過度專注:對非玩具物品(如瓶蓋、電線)表現出異常興趣,可長時間凝視或操作。
抗拒改變:對環境或日常活動的微小變化(如家具位置移動、食物包裝更換)產生強烈抵觸情緒,甚至哭鬧或自傷。
四、感知覺異常
過度敏感或遲鈍
觸覺敏感:拒絕穿特定材質的衣服(如羊毛)、抗拒他人觸碰(如擁抱、理發)。
聽覺敏感:對普通聲音(如吹風機、狗吠)表現出極度恐懼或捂耳朵。
視覺敏感:盯著旋轉的物品(如風扇)或閃爍的光線看,或對強光反應強烈。
感知覺尋求
尋求刺激:通過搖晃身體、拍打耳朵等方式主動尋求觸覺或前庭覺刺激。
嗅覺/味覺異常:反復嗅聞物品或只吃特定口感的食物(如脆的、軟的)。
五、伴隨癥狀與共病
智力與認知差異
約30%的自閉癥兒童伴隨智力障礙,但部分兒童在特定領域(如記憶、計算、繪畫)可能表現出超常能力。
情緒與行為問題
焦慮與抑郁:因社交困難或環境變化產生持續焦慮,甚至出現自傷行為(如撞頭、咬手)。
攻擊性行為:在情緒失控時可能推搡他人或破壞物品。
睡眠與飲食障礙
睡眠問題:入睡困難、夜間頻繁醒來或早醒。
挑食偏食:僅接受少數幾種食物,導致營養不良或便秘。
六、早期識別與干預建議
若兒童出現以下“紅旗信號”需及時評估:
12月齡時無眼神接觸、對名字無反應;
18月齡時不會指物或分享興趣;
24月齡時無有意義詞匯或語言功能倒退;
任何年齡出現重復刻板行為或興趣狹窄。
干預原則:
早期開始:3歲前干預效果最佳,可通過行為療法(如ABA應用行為分析)、結構化教學(TEACCH)提升社交與溝通能力。
家庭參與:家長需學習干預技巧,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社交機會(如角色扮演游戲、共同完成任務)。
個性化方案:根據兒童能力制定目標,避免過度糾正或強迫社交,以保護其自尊心和參與動機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