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兒童抽動癥檢查什么,兒童抽動癥(又稱抽動障礙)的檢查需結合醫學評估與行為觀察,目的是排除其他疾病、明確抽動類型及嚴重程度,并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。以下從醫學檢查、行為評估、心理測評及鑒別診斷四個方面展開說明:
一、醫學檢查:排除器質性疾病
神經系統查體
醫生會通過觀察孩子的運動協調性、肌張力、反射等,判斷是否存在神經系統異常。例如,檢查是否有不自主的快速抽動動作(如眨眼、聳肩),或是否存在其他神經系統癥狀(如行走不穩、肌肉無力)。若查體發現異常,可能需進一步檢查。
腦電圖(EEG)
腦電圖可記錄大腦電活動,幫助排除癲癇等腦電異常疾病。抽動癥患兒的腦電圖通常正常,但若出現異常放電,需警惕是否合并癲癇或其他腦部疾病。檢查時,孩子需佩戴電極帽,安靜躺臥或閉眼休息,過程無創且安全。
頭顱磁共振成像(MRI)或CT
若懷疑抽動癥由腦部結構異常(如腫瘤、血管畸形)引起,醫生可能建議進行頭顱MRI或CT檢查。這些檢查可清晰顯示腦部結構,排除器質性病變。MRI無輻射,但需孩子保持靜止;CT檢查較快,但輻射量略高,通常作為備選。
血液檢查
包括血常規、電解質、肝腎功能等,目的是排除代謝性疾病(如低鈣血癥、肝豆狀核變性)或感染(如鏈球菌感染后抽動癥)。例如,血鉛水平升高可能引發類似抽動癥的癥狀,需通過血液檢測確認。
二、行為評估:量化抽動嚴重程度
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(YGTSS)
這是國際通用的抽動癥評估工具,通過量化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的頻率、強度、復雜程度及對生活的影響,劃分抽動嚴重程度(輕、中、重)。例如,量表會詢問孩子“每天眨眼多少次”“是否因抽動無法完成作業”等問題,幫助醫生制定干預計劃。
視頻記錄與家長日記
醫生可能要求家長用手機錄制孩子抽動發作的視頻,或記錄抽動發生的時間、場景、持續時間。例如,記錄孩子“上午10點寫作業時頻繁聳肩,持續5分鐘”,這些細節有助于判斷抽動是否與特定情境(如壓力、疲勞)相關。
三、心理測評:篩查共病問題
抽動癥患兒常合并焦慮、抑郁、強迫癥等心理問題,需通過心理測評工具篩查。例如:
兒童行為量表(CBCL):評估孩子的情緒、行為問題,如是否易怒、退縮或攻擊他人。
焦慮自評量表(SAS):判斷孩子是否存在過度擔憂、緊張等焦慮癥狀。
強迫癥篩查量表:排查是否伴有反復檢查、強迫思維等行為。
四、鑒別診斷:排除類似疾病
眼科疾病
頻繁眨眼需排除結膜炎、倒睫等眼部問題。醫生會通過裂隙燈檢查眼表,確認是否存在炎癥或異物。
喉部疾病
清嗓樣發聲需排除慢性咽炎、過敏性鼻炎。耳鼻喉科醫生會通過喉鏡觀察喉部黏膜,判斷是否充血或腫脹。
風濕性疾病
部分抽動癥可能與鏈球菌感染相關(如風濕性舞蹈病),需通過抗鏈球菌溶血素O(ASO)滴度、血沉等檢查排除。
藥物副作用
若孩子近期服用過抗精神病藥、興奮劑等藥物,需告知醫生,排除藥物誘發的不自主運動。
五、檢查流程與注意事項
檢查順序:通常先進行醫學檢查(如腦電圖、血液檢測),排除器質性疾病后,再通過行為評估和心理測評明確抽動類型及共病情況。
家長配合:檢查前需向醫生詳細描述孩子抽動的表現(如動作、聲音、頻率),并攜帶既往就診記錄或視頻資料。
孩子準備:腦電圖檢查前需清洗頭發,避免使用發膠;MRI檢查前需去除金屬物品(如發卡、耳環)。
結果解讀:若所有檢查均正常,結合行為評估可確診抽動癥;若發現異常,需進一步轉診至相關專科(如神經外科、風濕免疫科)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