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看小兒多動癥的辦法,小兒多動癥(注意缺陷多動障礙,ADHD)的治療需綜合行為干預、家庭支持、教育調整及必要時的醫學手段,核心目標是改善注意力、減少沖動行為、提升社交與學習能力。以下從專業角度梳理科學、可操作的干預方法,幫助家長系統應對:
一、行為干預:結構化訓練是基礎
行為矯正療法
正向強化:通過獎勵機制(如積分兌換玩具、表揚貼紙)鼓勵孩子完成目標行為(如專注完成作業15分鐘、安靜排隊等待)。獎勵需具體、即時,且與行為直接關聯。
負向消退:對問題行為(如打斷他人說話)采取“忽略”策略,避免過度關注強化不良行為,同時引導孩子用正確方式表達需求。
任務分解:將復雜任務拆解為小步驟(如“先整理書包,再寫作業”),每完成一步給予反饋,降低孩子因任務難度產生的挫敗感。
認知行為訓練
自我監控:教孩子使用計時器或清單記錄任務進度,培養時間管理能力。例如,設定“20分鐘專注寫作業”目標,完成后自行打勾。
情緒識別:通過角色扮演或情緒卡片游戲,幫助孩子理解“生氣”“焦慮”等情緒,并學習用語言描述感受(如“我現在很著急,因為作業太難”)。
問題解決:引導孩子分析行為后果(如“如果我現在亂跑,可能會撞到別人”),并制定替代方案(如“想活動時,先舉手問老師”)。
感覺統合訓練
針對部分孩子存在的觸覺敏感、前庭覺失調等問題,通過專業器械(如平衡木、秋千)或日常活動(如跳繩、拍球)提升身體協調性,減少因感覺刺激不足引發的過度活動。
二、家庭支持:營造穩定環境
建立規律作息
固定起床、用餐、學習、游戲和睡眠時間,幫助孩子形成生物鐘。例如,每晚9點上床,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,減少藍光對睡眠的干擾。
簡化家庭規則
規則需具體、可執行(如“吃飯時不能離開座位”),避免抽象要求(如“要聽話”)。規則制定后全家一致執行,減少孩子因規則模糊產生的困惑。
有效溝通技巧
使用“我”語句:表達感受而非指責(如“我看到你亂扔玩具,會擔心你摔倒”而非“你怎么又亂扔!”)。
給予選擇權:在安全范圍內讓孩子自主決策(如“你想先穿鞋子還是先背書包?”),增強其掌控感。
專注傾聽:孩子說話時蹲下與視線平齊,用點頭或“嗯,我明白”回應,避免打斷或急于糾正。
三、教育調整:家校協同是關鍵
與老師密切合作
定期與老師溝通孩子在校表現,共同制定個性化支持計劃。例如:
座位安排:將孩子安排在教室前排靠近老師的位置,減少干擾。
任務調整:將長作業拆解為小任務,允許分階段完成。
行為提示:老師通過眼神示意或輕拍肩膀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。
利用輔助工具
視覺提示:使用日程表、任務清單或顏色標簽幫助孩子理解任務順序(如紅色標簽代表“緊急任務”)。
計時器:設定專注時間(如10分鐘),幫助孩子感知時間流逝,逐步延長專注時長。
減壓玩具:允許孩子在聽課或寫作業時手握減壓球或橡皮泥,緩解焦慮情緒。
四、醫學手段:謹慎評估后使用
藥物治療
適用情況:僅在中重度ADHD且行為干預效果有限時考慮,需由專業醫生評估后開具處方。
常用藥物:中樞興奮劑(如哌甲酯)或非興奮劑(如托莫西汀),需嚴格遵醫囑調整劑量,定期監測副作用(如食欲下降、睡眠問題)。
家長角色:記錄孩子服藥后的行為變化(如專注時間、情緒波動),及時與醫生溝通調整方案。
補充療法
Omega-3脂肪酸:部分研究顯示,補充魚油可能改善注意力,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,避免過量。
神經反饋訓練:通過腦電波監測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大腦活動,但效果因人而異,需結合其他干預方法。
五、長期管理:預防共病與心理支持
關注共病問題
ADHD孩子常伴隨學習障礙、焦慮或對立違抗障礙,需定期評估心理狀態。例如,若孩子出現持續情緒低落或拒絕上學,需及時尋求心理支持。
培養抗挫力
通過游戲或運動(如圍棋、籃球)讓孩子體驗失敗與成功,引導其分析原因(如“這次沒投進是因為用力過猛”),而非單純指責。
家長自我關懷
照顧ADHD孩子可能帶來長期壓力,家長需通過運動、社交或心理咨詢緩解情緒,避免將焦慮傳遞給孩子。
六、避坑指南:這些誤區需警惕
盲目歸因:ADHD是神經發育問題,非“調皮”或“懶惰”,打罵只會加重癥狀。
過度依賴藥物:藥物僅能緩解癥狀,需結合行為干預才能實現長期改善。
忽視優勢培養:ADHD孩子常具有創造力、好奇心強等特質,可通過藝術、體育等活動發揮潛能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