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抽動癥屬于什么病,抽動癥(Tic Disorder)是一種以不自主、突發性、快速重復的肌肉運動或發聲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,屬于神經精神類疾病范疇,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其疾病屬性:
一、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
根據國際疾病分類(ICD-11)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(DSM-5),抽動癥分為以下類型:
短暫性抽動障礙
癥狀持續<1年,表現為單一或多個運動抽動(如眨眼、聳肩)或發聲抽動(如清嗓、咳嗽),常見于兒童期,多數可自行緩解。
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
癥狀持續>1年,但僅限于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中的一種類型,如長期反復聳肩或清嗓。
抽動穢語綜合征(Tourette綜合征)
最嚴重的類型,需同時滿足:
多種運動抽動+至少一種發聲抽動;
癥狀持續>1年;
發病年齡<18歲。
患者可能伴隨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(ADHD)、強迫癥(OCD)等共患病。
二、核心病因與發病機制
抽動癥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,但研究認為與以下因素相關:
遺傳因素
約50%的患者有家族史,基因突變(如SLITRK1、HDC基因)可能影響神經遞質平衡。
神經生物學異常
基底節-丘腦-皮質環路功能失調:該環路調控運動控制,異常可能導致抽動癥狀。
神經遞質失衡:多巴胺、谷氨酸、γ-氨基丁酸(GABA)等神經遞質水平異常可能參與發病。
環境誘因
壓力、感染、過敏、藥物(如興奮劑)等因素可能誘發或加重癥狀,但非直接病因。
三、典型臨床表現
運動抽動
簡單運動抽動:眨眼、皺眉、聳鼻、咧嘴、搖頭、聳肩等。
復雜運動抽動:跳躍、旋轉、觸摸他人或物體、模仿動作等。
發聲抽動
簡單發聲抽動:清嗓、咳嗽、哼鳴、吮吸聲等。
復雜發聲抽動:重復語言、穢語(Tourette綜合征特征)、模仿言語等。
癥狀特點
波動性:癥狀強度和頻率隨時間變化,可能因緊張、疲勞加重,放松時減輕。
可抑制性:患者可短暫控制抽動,但需付出心理努力,長期抑制可能導致焦慮。
四、疾病影響與共患病
社會功能受損
抽動癥狀可能引發同伴嘲笑、社交回避,導致自卑、抑郁等心理問題。
共患病風險高
ADHD:約50%的抽動癥患者合并注意力缺陷。
OCD:約30%的患者出現強迫行為或思維。
學習障礙:抽動可能干擾課堂注意力或書寫動作。
睡眠障礙:如入睡困難、夜驚等。
五、診斷與鑒別診斷
診斷依據
通過詳細病史詢問、體格檢查及量表評估(如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,YGTSS)確診,需排除其他疾病(如舞蹈癥、肌張力障礙)。
鑒別診斷
癲癇:部分性癲癇發作可能表現為短暫運動異常,但腦電圖(EEG)可發現異常放電。
風濕性舞蹈癥:鏈球菌感染后出現不自主舞蹈樣動作,伴血沉增快、抗鏈球菌溶血素O(ASO)升高。
藥物副作用:某些抗精神病藥可能引發遲發性運動障礙,需結合用藥史判斷。
六、治療原則與目標
治療以緩解癥狀、改善功能、提高生活質量為核心,采用階梯式方案:
心理行為干預
習慣逆轉訓練(HRT):通過意識訓練和競爭反應替代抽動行為。
認知行為療法(CBT):幫助患者應對焦慮、抑郁等共病情緒。
家庭支持:教育家屬理解疾病,避免過度關注或指責患者。
藥物治療
一線藥物:硫必利、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藥,可減少抽動頻率和強度。
輔助藥物:針對共患病使用興奮劑(如哌甲酯治療ADHD)或抗抑郁藥(如舍曲林治療OCD)。
神經調控治療
對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,可嘗試重復經顱磁刺激(rTMS)或腦深部電刺激(DBS),但需嚴格評估適應癥。
七、疾病預后與長期管理
多數患者癥狀隨年齡增長逐漸減輕,約1/3在青春期后完全緩解,但部分可能持續至成年。長期管理需注意:
定期隨訪:監測癥狀變化及共患病情況。
生活方式調整:保證充足睡眠、避免過度壓力、減少電子屏幕使用時間。
社會支持: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,必要時尋求學校或職場合理便利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