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孩子有自閉癥怎樣治,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癥后,家長需以科學、系統且長期的態度面對干預。自閉癥的治療需結合醫學評估、行為干預、教育支持及家庭參與,以下從核心干預方向、具體方法及家庭配合要點展開說明:
一、核心干預方向:醫學評估與行為干預并重
醫學評估排除共患病
自閉癥常伴隨語言發育遲緩、智力障礙、癲癇、睡眠障礙或胃腸道問題等共患病。干預前需通過腦電圖、代謝篩查、遺傳檢測等醫學檢查明確病因,排除其他神經發育疾病。例如,若孩子存在癲癇,需神經內科醫生制定抗癲癇藥物方案;若存在睡眠障礙,可通過調整作息、使用褪黑素(需醫生指導)改善。
行為干預為主線
行為干預是改善自閉癥核心癥狀(如社交障礙、重復刻板行為)的核心手段,需根據孩子年齡、能力水平制定個性化方案:
早期密集干預(2-6歲):以應用行為分析(ABA)為基礎,通過分解任務、正向強化、錯誤糾正等技巧,提升孩子模仿、語言、游戲等基礎能力。例如,教孩子用“指物+眼神+發音”表達需求,而非直接哭鬧。
學齡期綜合干預:結合結構化教學(TEACCH)、社交故事、同伴介入等方法,提升孩子在集體環境中的適應能力。例如,通過角色扮演游戲模擬課堂場景,幫助孩子理解“輪流發言”“舉手提問”等規則。
青春期心理支持:針對情緒波動、自我刺激行為增多等問題,引入認知行為療法(CBT),幫助孩子識別情緒、管理沖動。例如,用“情緒溫度計”記錄焦慮程度,逐步學習深呼吸、離開現場等應對策略。
二、具體干預方法:多維度技術融合
語言與溝通訓練
無語言階段:通過圖片交換溝通系統(PECS)、手勢符號或電子輔助設備(如語音輸出裝置)建立基礎溝通能力。例如,用PECS卡片教孩子表達“喝水”“玩球”等需求。
有語言階段:重點提升語言實用性,如提問、回答、描述事件等。可通過“地板時光”療法,在互動游戲中擴展孩子的話題長度和內容。
感覺統合訓練
自閉癥兒童常存在觸覺、聽覺、前庭覺過敏或遲鈍問題。通過滑梯、秋千、平衡木等器械,結合刷擦、擠壓等觸覺刺激活動,幫助孩子調節感官輸入,減少因感官不適引發的哭鬧、逃避行為。例如,對觸覺敏感的孩子,可先用軟毛刷輕刷手臂,逐漸過渡到粗糙毛巾,降低其對觸覺刺激的過度反應。
社交技能訓練
小組訓練:在2-4人小組中模擬社交場景,如分享玩具、合作游戲,通過教師引導和同伴示范,幫助孩子理解“輪流”“等待”“合作”等社交規則。
家庭延伸: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社交機會,如邀請鄰居孩子來家玩、帶孩子參加社區活動,并在活動后與孩子復盤社交表現,強化正確行為。
三、家庭配合要點:長期堅持與科學調整
家長學習干預知識
家長是孩子最主要的干預者,需通過參加家長培訓、閱讀專業書籍(如《這世界唯一的你》《自閉癥兒童社交游戲訓練》)掌握ABA、結構化教學等基礎技巧,避免因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抵觸或進步停滯。
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
自閉癥兒童對變化敏感,家庭需制定固定的作息表(如起床、吃飯、干預時間),并通過視覺提示(如時鐘、日程表)幫助孩子理解時間安排,減少因不確定性引發的焦慮。
關注自身心理狀態
照顧自閉癥兒童對家長是長期挑戰,易出現焦慮、抑郁情緒。可通過加入家長互助小組、尋求心理咨詢等方式緩解壓力,避免將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。
定期評估與調整方案
每3-6個月通過標準化評估工具(如VB-MAPP、PEP-3)評估孩子進步,與干預團隊溝通調整目標。例如,若孩子已掌握基礎語言,可增加復雜句式、隱喻理解等高級語言訓練。
四、關鍵提醒:避免干預誤區
勿盲目相信“治愈”宣傳:自閉癥是神經發育障礙,目前無根治方法,但早期干預可顯著改善功能。
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方法:需結合行為、語言、感統等多維度干預,而非僅依賴藥物或特殊飲食。
尊重孩子個體差異:干預目標應基于孩子當前能力制定,避免與其他孩子比較進度。
自閉癥干預是“馬拉松”而非“短跑”,需家庭、學校、干預機構共同參與,以耐心和科學方法幫助孩子逐步融入社會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