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多動癥小兒的主要表現,多動癥(注意缺陷多動障礙,ADHD)是兒童期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,其核心癥狀表現為注意力缺陷、多動與沖動行為,但不同年齡段及個體間可能存在表現差異。以下從核心癥狀、伴隨特征及行為模式三方面展開分析:
一、核心癥狀:注意力缺陷、多動與沖動的典型表現
注意力缺陷
持續性分心:難以長時間聚焦于單一任務,容易被外界刺激(如窗外聲音、他人動作)或內心想法打斷。例如,寫作業時頻繁擺弄文具、發呆,或突然切換到其他無關活動。
組織能力差:在完成需要多步驟的任務時(如整理書包、規劃作業順序),常因邏輯混亂或遺漏細節而失敗。例如,忘記帶作業本、漏寫題目,或無法按優先級安排學習任務。
回避需持續注意的活動:對閱讀、拼圖、手工等需要專注力的活動缺乏興趣,更傾向于選擇短時、高刺激的游戲(如電子游戲、跑跳)。
多動行為
過度活躍:在需要安靜的場合(如課堂、圖書館)仍無法保持靜止,表現為坐立不安、扭動身體、頻繁踢腿或抖動雙手。例如,上課時離開座位在教室走動,或用腳踢前排椅子。
無目的動作:說話時手舞足蹈,或在做作業時同時玩筆、撕紙等,看似忙碌卻無實際意義。
運動協調性差:部分兒童可能伴隨精細動作或大運動發育遲緩,如系鞋帶困難、寫字潦草、跑步時易摔倒。
沖動行為
缺乏等待能力:在排隊、輪流游戲或回答問題時,常因急于表達而打斷他人,或未經允許直接行動。例如,老師提問時未舉手就大聲回答,或搶奪同伴玩具。
情緒反應激烈:對挫折或批評的耐受性低,易因小事發脾氣、哭鬧,甚至出現攻擊行為(如推搡同伴、摔東西)。
危險行為:在無安全意識的情況下冒險,如橫穿馬路不看車、攀爬高處或玩火,增加意外傷害風險。
二、伴隨特征:不同亞型的差異化表現
根據癥狀組合,多動癥可分為注意力缺陷型、多動-沖動型、混合型三種亞型,其表現各有側重:
注意力缺陷型:以分心、組織能力差為主,多動行為較輕,可能被誤認為“懶惰”或“不認真”。
多動-沖動型:以過度活躍和沖動行為為主,注意力問題相對不突出,易被貼上“調皮”“沒規矩”的標簽。
混合型:同時存在注意力缺陷、多動與沖動行為,對學習、社交和家庭關系的負面影響更顯著。
三、行為模式:不同場景下的表現差異
家庭場景
作業拖延:因注意力分散,完成作業時間遠超同齡人,且錯誤率高。例如,1小時的作業需3小時完成,期間頻繁要求喝水、上廁所。
規則意識差:對家長制定的規則(如睡前刷牙、整理玩具)執行困難,常因沖動而違反約定,導致親子沖突。
情緒波動大:因小事哭鬧或發脾氣,難以通過溝通解決問題,家長需反復安撫。
學校場景
課堂紀律差:上課時說話、做小動作,或離開座位影響他人,被老師頻繁提醒或批評。
學業成績波動:因注意力不集中,理解知識速度慢,但部分兒童在感興趣或高刺激的科目(如數學、體育)中表現較好。
社交困難:因沖動行為(如打斷對話、搶玩具)被同伴排斥,或因無法理解社交規則(如輪流、分享)而難以建立友誼。
社交場景
過度活躍:在聚會或游戲中難以安靜參與,可能因跑動、大聲說話被要求“安靜點”。
規則理解困難:在團隊游戲中不遵守規則(如足球比賽時隨意拿球),導致同伴不滿。
情緒失控:因小事與同伴爭執,甚至動手,影響人際關系。
四、鑒別要點:與正常活潑行為的區別
多動癥兒童的行為具有持續性、跨場景性、影響功能的特點,與正常兒童因好奇、精力旺盛導致的活潑行為有本質區別:
持續性:癥狀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,且在不同環境(如家庭、學校)均存在。
跨場景性:在需要安靜、專注或遵守規則的場合(如課堂、圖書館)均表現異常,而非僅在特定環境(如戶外)活躍。
影響功能:癥狀導致學業成績下降、社交關系緊張或家庭沖突,而非單純“調皮”。
五、家長注意事項:早期識別與科學干預
觀察行為模式:記錄兒童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,關注是否持續存在注意力分散、多動或沖動行為。
避免標簽化:不將兒童行為簡單歸因于“懶惰”“不聽話”,需考慮神經發育差異。
尋求專業評估:通過兒童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的臨床訪談、量表評估(如Conners量表)及行為觀察,明確是否符合多動癥診斷標準。
綜合干預:結合行為管理(如制定規則、獎勵系統)、心理治療(如認知行為療法)及必要時的藥物治療,幫助兒童改善癥狀,提升社會功能。
多動癥兒童的核心表現是注意力、活動水平與沖動控制的失衡,其行為模式具有跨場景、持續性的特點。早期識別與科學干預可顯著改善兒童的學習、社交及情緒管理能力,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生活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