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什么是精神性抽動癥,精神性抽動癥,醫學上更準確的表述為抽動障礙(Tic Disorders)中與心理因素關聯密切的類型,屬于神經發育障礙范疇。它以不自主、突發、快速、重復的肌肉運動或發聲抽動為核心表現,其發生與心理壓力、情緒波動及神經調節異常密切相關。以下從定義、表現、成因及干預方向展開說明:
一、核心定義:心理與神經的交互作用
精神性抽動癥并非單純由心理問題引發,而是神經發育異常與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其本質是大腦基底節區功能失調,導致運動調節失控,同時心理壓力(如家庭沖突、學業壓力)會加重癥狀表現。例如,兒童在緊張時可能頻繁眨眼、聳肩,或發出清嗓聲,這些動作在放松狀態下可能減輕或消失。
二、典型表現:運動與發聲的“失控”
運動抽動
簡單運動抽動:突發、短暫的單部位動作,如眨眼、皺眉、聳鼻、搖頭、甩手等。
復雜運動抽動:多部位協調動作,如跳步、轉身、觸摸他人、模仿動作等,可能伴隨儀式性行為(如反復整理衣物)。
發聲抽動
簡單發聲抽動:無意義的短促聲音,如清嗓、咳嗽、吸鼻、哼鳴等。
復雜發聲抽動:有意義的詞語或短語,可能涉及臟話(穢語癥),或重復他人話語(模仿語言)。
特點:抽動動作具有“不自主性”,患者常描述為“感覺有股力量驅使自己動作”,但可短暫克制(如刻意忍住眨眼),克制后可能引發更強烈的抽動。
三、成因解析:神經發育與心理因素的“雙重影響”
神經生物學因素
基底節區(調節運動的核心區域)神經遞質(如多巴胺、血清素)失衡,導致運動調節異常。
遺傳傾向:家族中有抽動障礙或強迫癥病史者,患病風險顯著升高。
心理社會因素
壓力觸發:考試、家庭矛盾、校園欺凌等壓力事件可能誘發或加重抽動。
情緒關聯:焦慮、抑郁情緒常與抽動癥狀共存,形成“情緒-抽動”的惡性循環。
行為強化:家長過度關注或批評抽動行為,可能無意中強化癥狀(如孩子發現抽動能引起父母注意)。
四、診斷與鑒別:需排除其他疾病
診斷需通過詳細病史采集、體格檢查及心理評估,重點排除以下情況:
神經系統疾病:如癲癇、舞蹈癥、肌張力障礙等。
藥物副作用:某些抗精神病藥可能引發類似抽動的不自主運動。
模仿行為:兒童可能因好奇模仿他人抽動動作,需通過觀察癥狀持續性鑒別。
五、科學干預:綜合治療是關鍵
心理行為治療
習慣逆轉訓練(HRT):通過意識訓練(如主動感知抽動前兆)和競爭反應訓練(如用握拳替代聳肩),減少抽動頻率。
認知行為療法(CBT):幫助患者識別壓力源,調整對抽動的負面認知(如“抽動是怪病”),減輕焦慮情緒。
家庭支持:家長需避免過度關注抽動行為,通過游戲、運動等方式幫助孩子釋放壓力。
藥物治療(必要時)
輕中度癥狀優先心理干預,中重度或影響生活時,可考慮使用α2受體激動劑(如可樂定)或抗精神病藥(如阿立哌唑),需嚴格監測副作用。
生活方式調整
保證充足睡眠,避免疲勞。
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,避免過度刺激。
鼓勵參與體育、藝術活動,提升情緒調節能力。
六、預后與長期管理
多數患兒在青春期后癥狀逐漸減輕,約三分之一患者成年后仍存在輕度抽動。早期干預可顯著改善社會功能,幫助患者建立自信。家長需理解:抽動不是“壞習慣”或“故意搗亂”,而是需要科學管理的神經發育問題。通過家庭、學校與醫療團隊的協作,患兒完全可能過上正常生活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