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抽動癥是心理行為還是,抽動癥屬于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,并非單純的心理行為問題,但心理因素可能誘發或加重癥狀。以下從疾病本質、癥狀表現、病因機制、治療策略四個維度展開分析:
一、疾病本質:神經發育障礙
抽動癥以不自主、突發、重復、無節律的多部位肌肉抽動及發聲抽動為核心特征,屬于神經發育障礙范疇。其本質是大腦神經遞質失衡(如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等)與神經環路異常導致的運動控制障礙,而非單純心理問題。但患者常因癥狀被誤解而引發焦慮、抑郁等心理問題,形成惡性循環。
二、癥狀表現:運動與發聲抽動并存
運動性抽動
面部:頻繁眨眼、擠眉、噘嘴、咧嘴、皺鼻、扮鬼臉。
頸部與肩部:搖頭、點頭、扭脖子、聳肩。
四肢:甩手、搓手指、舉臂、扭動手臂、握拳、踮腳、抖腿、踢腿。
軀干:挺胸、扭腰、身體旋轉、腹肌抽動。
發聲性抽動
簡單發聲:清嗓聲、吼叫聲、咳嗽聲、氣喘聲。
復雜發聲:模仿語言、模仿動物叫聲,甚至出現不自主的污言穢語(穢語癥)。
伴隨癥狀
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動、沖動行為(易誤診為多動癥)。
強迫癥狀(如反復洗手)、情緒波動(易怒、焦慮、抑郁)。
社交障礙(因癥狀被嘲笑、誤解,導致自卑、退縮)。
三、病因機制:多因素相互作用
遺傳因素
家族中有抽動癥患者,后代患病風險顯著增加。
基因變異可能影響神經遞質代謝或神經發育。
神經生化因素
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失衡,導致運動控制異常。
腦部結構或功能異常(如基底節、前額葉皮質)。
環境與心理因素
精神刺激:家庭不和、責備過多、學習壓力過大。
圍產期因素:母親孕期感染、早產、缺氧等。
感染因素:鏈球菌感染可能誘發或加重癥狀。
四、治療策略:多學科綜合干預
藥物治療
抗精神病藥:氟哌啶醇、阿立哌唑(調節多巴胺受體)。
α?受體激動劑:可樂定(減少交感神經興奮)。
注意事項:需定期監測血藥濃度及副作用(如嗜睡、體重增加)。
心理行為治療
認知行為療法(CBT):糾正負面認知,增強應對能力。
習慣逆轉訓練(HRT):通過意識訓練減少抽動頻率。
家庭治療:改善親子關系,減少家庭沖突。
神經調控治療
經顱磁刺激(TMS):非侵入性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性。
腦深部電刺激(DBS):針對難治性病例,需嚴格評估。
生活方式調整
規律作息,避免過度疲勞、緊張。
減少電子屏幕時間,避免刺激性食物(如含咖啡因飲料)。
鼓勵運動(如游泳、瑜伽),緩解焦慮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